6月的重庆合川安塘村,千亩稻浪翻滚。随着提灌站电闸推下,南溪河水欢腾着涌入8个串联蓄水池,清澈的水流沿着管网奔向田间。“现在活水随闸到,5月插秧硬是一天没耽误按天配资平台,今年丰收有盼头!”安塘村党支部书记胡安菊的笑声在田野间回荡。这番生机盎然的景象,正是合川区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推动建立农田灌溉长效机制的生动写照。
\n时间回到2022年。安塘村投入建设的1700亩高标准农田灌溉系统,本应是乡村振兴的示范工程。8个蓄水池、1座提灌站、数千米管网,这套“豪华”配置却在建成后陷入“沉睡”。
\n“建是建好了,可它就是‘罢工’啊!”村民们道出了无奈。问题盘根错节:变压器容量虽符合常规承载标准,但提灌站电机启动时产生的瞬时电流过大,导致线路频繁跳闸;泵站设备缺乏维护,故障频发;部分田坎坍塌,裂缝阻断水流;管网断头处杂草丛生,整个系统陷入了“建而不用、有名无实”的窘境。
\n年复一年,在最需要水的3至5月育秧插秧季,“蓄水池的水位,连设计高度的一半都达不到!”周边千亩稻田的耕种,再次沦为看天收的难题。
\n今年2月,合川区检察院接到市检察院移交的线索后,经过初步调查发现存在社会公共利益受损的情况,随即立案调查。
\n检察官们的身影活跃在田间地头、水利站、农户家中。通过深入走访、实地勘验和专业力量辅助测算,找到了困扰灌溉系统运行的“病灶”:设备设计缺陷、运维机制缺失、工程管护缺位。
\n3月,检察机关在向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单位制发检察建议书前,充分听取了行政机关、建设单位等的意见建议。在全面准确调查基础上制发的检察建议书,指明问题根源与履职短板,明确要求其依法履职,迅速整改,确保灌溉系统有效运行,保障农业生产。
\n在检察建议推动下,相关单位积极整改。3月底加装过载保护器,保障提灌站稳定运行,南溪河水引入蓄水池,实现灌溉用水全覆盖。田坎垮塌问题,也在5月6日组织施工队修复完成。
\n短短数月,梗阻消、活水通!“问题的症结不仅在‘病’上,更在‘管’上。”合川区检察院并未止步于眼前问题的解决。如何防止此类“建而不用”“用而不管”导致工程荒废、资源浪费的现象重演?检察机关将目光投向长远。
\n在检察机关的积极推动下,一场由合川区农业农村委主导,相关部门协同的灌溉工程“回头看”及专项整治行动迅速铺开。针对全区高标准农田项目,从灌溉设施、田间道路到沟渠管网,展开拉网式、地毯式排查,累计发现并整改具体问题65项,真正做到补齐短板、夯实基础,确保“建得好”更要“用得上”。
\n更关键的“后半篇文章”是推动建立“建、管、护”一体化的监管体系:细化明确区级部门、属地镇街、村集体的管护责任边界;建立“日常巡查+即时维修”的网格化管护模式,每日有巡查;提灌站、蓄水池旁,醒目的分区管护责任牌清晰标注着责任范围、责任人及联系方式;建立顺畅的报修响应通道,力求“小故障当场清,大问题及时修”。
\n检察官再次走在安塘村的田埂上,变化的不仅是顺畅的水流,更有村民踏实的心境。村民老张指着崭新的责任牌和正在巡查的管护员,感慨道:“以前提灌站修好就没人管了,成了摆设。现在可是天天有人巡,坏了马上有人修!这才是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
\n重庆法治报通讯员 刘嘉欢 记者 舒楚寒
\n原标题:打通灌溉“中梗阻” 千亩稻田“饮活水” 合川区检察院助力修复农田灌溉设施按天配资平台,为民办实事解忧愁
京海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